close

我對《分手信》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在這裡:http://blog.pixnet.net/pixbook/post/13078893

 

或許深情一吻且被撕裂的合照太吸引我、太令我好奇了,不然我是一直都排斥著被炒作的電影或書籍什麼的。

直到我把整本書都看完了,還是很疑惑當初只用等待朋友的一點點時間翻閱《分手信》幾頁還看不出什麼名堂,就這本書帶回家的動機是什麼?我記得付錢時看見書背標明著「暢小說」這個書系名,心底不由得有些遲疑,擔心遇到多數台灣偶像劇或本土連續劇的濫情臭長,不過既然被設定「暢小說」也表示應該很容易被閱讀,《分手信》是我近兩個多月來看的小說裡頭份量最輕的一本,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看完了。

 

《分手信》的英文原書名是《DEAR JOHN》,「DEAR JOHN」原是一首西洋老歌歌名,不但是分手,還是兵變式的分手。我依稀記得高中英文老師在課堂上提過,當時的我還覺得那是很遙遠很遙遠的事情,現在,我仍然和那樣的事情在差不多距離的遙遠,它從可能發生的未來式變成不可能再發生的過去式,也或許應該說,如果畫一個座標圖,它始終在原點,只是我從「左邊」到了「右邊」去了博客來網路書局的書籍介紹也有相關訊息(中外名人推薦可略過)http://addons.books.com.tw/G/ADbanner/2007/12/071231dearjohn/index.htm

我還在搜尋「DEAR JOHN」影音過程中在YouTube看到一部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oWg-mLCE98

 

小時候看瓊瑤連續劇長大以後也看愛情文藝片,情節不是第一重點,再普通、再無聊我也可能因為男主角帥或女主角美感到愉悅,換作是言情小說和談論愛情的書我只感到無聊,往往翻沒幾頁睏意就來了。

 

「愛」是怎麼一回事?在求學的過程裡面,幾乎不曾有人教導過。提及父愛或母愛印相深刻的大抵也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胡適的<母親的教誨>那些情感真摯但行為不合時宜的文章,而男女情愛簡直比健康教育或是高中護理課老師教導的男女性器官知識還少,因此書市或談話性節目有很多專家成為大眾教師,但不管人的多面或易變,都讓情海風向不定波濤難測,搞得愛情變成很深的學問,參考書很多、教科書沒有,愛情真正來臨時是大考,考試總是跟機運有點關係、跟實力有點牽連,但是愛情這一關似乎沒有任何一點是絕對的勝利關鍵。

 

從國中開始,不光是老師說,男女陷入戀愛後的大不相同常常顯而易見,男生通常在課業上突飛猛進,女生能持平的算不錯,有的後來根本一落千丈,就算更長大以後,我也很少看見談戀愛以後的女生更奮力上進,但是因為交女朋友而變得更好的男生倒還是可見的,我深深覺得好的女生身上好像藏有某種魔力,我每每看到有擔當的男生肯為這種女生將自己變得更好、把對方照顧得很好,總是覺得很感動!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分手信》才招喚我帶它回家,約翰正是因為偶遇真正的愛情開始轉變。

 

一個人已經有足夠的複雜性了,更何況是兩個人的愛情,一種非與生俱來卻又親密的感情。《分手信》的發生時間與我們相同,主角的年紀也和我同輩,不過因為背景是美國的陌生異國風情對我而言較具想像空間,假設故事背景變成成功嶺和南投,我想可能就沒那麼精采了。主人翁約翰是職業軍人,所屬的部隊甚至曾經深入伊拉克;而女主角莎文娜在我想像裡頭是充滿活力的,她或許不具備那種令人看一眼就認為是極漂亮的外貌,但擁有比漂亮還更吸引人的韻味,是一種能夠讓欣賞她的異性因為她而從根本性改變成上進的特質;男配角提姆則是充滿愛心關懷的深情個性,很吻合劇情中所需出色但不搶戲的適當份量。

 

不過,關於故事的後段發展和約翰最後的極致行為,卻讓我覺得略微匆促及矯情,針對麥田「幾經討論,覺得本書的重點不在抒發分手心情,而在傳達『離開,才是真正的愛』這樣的精神」然後把那句話當成宣傳的口號,我也感到質疑,約翰不是聖人,也不是奉獻型的人,與其說「離開」不如說「成全」,他在歷經生命裡的諸多事件後成熟,學會瞭解和理解,他很清楚一切的改變,也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裡、可以做些什麼對現實情況比較有益的事,最後獻給莎文娜的愛是試圖營造一個讓她掙扎降至最低的幸福局面,因此,如果說全書只是要強調「離開」這件事情可能也太膚淺、太以偏概全了,而且直接忽略約翰與他可能患有亞斯柏格症的父親因為莎文娜介入而重修舊好這個為故事內容增色的重要部分,那應該也是影響約翰做出最終決定的重要因素,如同很多愛情都被親情背景隱隱牽動著。

 

相較之下,麥田以「療傷系」冠之似乎都還顯得好一些:約翰療失去世上唯一親人-父親和心愛女子的傷、提姆療失去雙親的傷,且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是這兩名男子都在給予莎文娜幸福的過程中撫平傷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n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