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雜誌裡的人物專訪,常常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啟示,提點自己或者增進思考,看談話性節目的專訪,則還能看主持人如何循循善誘,讓受訪者侃侃而談。

我最近翻閱到《今周刊》裡一篇演講文章-<司徒達賢:好奇心帶我超越挫折>,我在此之前未曾聽聞過司徒達賢,卻被文章開頭段落吸引:「人一生忙碌究竟要追求什麼?有人希望……,然而「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很年輕時就相信:人一生應該追求的是「知能的持續成長」。他說,為什麼人在年輕的時候較容易獲得滿足?因為每天都生活在一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這些都帶來成長的感覺。為什麼年紀大了,反而所有能力都退步?」
這些道理我以前是懂的,也自認為青春的時候曾經保持高度好奇心,對於特別的人、事、物總是保持著「如果能夠有機會了解真是幸運」的心態,曾經有朋友說我對於事物的接受程度很廣,我很少為了特立獨行的想法或行為大驚小怪或堅持主觀意見,所以要好朋友裡有家財萬貫而安逸的也有家境拮据而自立的,經濟情況和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我卻都能夠個別相處融洽且交心。其實我直到國中進入學校住宿後接觸了來自其他鄉鎮城市的同學,才發現原來想法和生活的方式竟然有那麼多種,不是只有偉人傳記裡的故事曲折,原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大學的時候一直思索著畢業後的職業出路,思維決定一切,我在很多人物專訪裡面摸索一種貼近內心感覺的態度,學習更好更新的想法,因緣際會到了雜誌社工作後,每天都可以吸收各種新潮資訊,還曾經摸過百萬鑽石、去過徵信社採訪、和名人聊過內衣穿著這等私密話題,幾年下來迅速累積了許許多多特別的經歷,各種訊息爆炸性地充斥在生活中,被擠壓到後來就消磨了保持好奇心的能力,升上主管的那一年,一來因為身心疲乏,二來因為趕知累積能力效率趕不上調整心態的速度,我自感不足卻又隱約自暴自棄地迴避,漸漸地,我關注人物專訪報導的時間和精力都降低了,學習動力竟然也悄然隨之下降而不自覺。

很慶幸的是在兩段很長時間不工作的空窗時段裡,我漸漸重新找到內心的清明,也在旅程中重新體會心靈和環境的對話,雖然有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要把自己放在沒有安全感或不舒服的情況中,似乎勉強著自己成長,也許有時候我不懂為什麼自己總是要使自己不斷成長,還以為是一種不安全感,對自己過度沒有自信、過度擔憂。但與其這樣想,是不是回到原來樂觀的我比較好?事實上只是為了依循內心最原始的上進心而保持好奇心,而不是像很多教授或名人像喊口號似的鼓勵保持好奇心卻沒有開放容納異議的心懷,關於好奇心,我覺得司徒達賢解釋很好:「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學習時會有挫折,在請教別人問題時,會透露你的無知,甚至產生挫折感,但如果很好奇又很好學,就不在乎這些挫折。因為將不懂的事搞懂,是一種成長,將事情逐漸弄清楚的過程,是一種愉快的經驗。這說明了,何以好奇心是學習動機的一項關鍵因素。」
不只要保持好奇心還要很好學,畢竟世界上沒有任何人無所不知,不必擔心或害怕無知,我有時候遇見人以用有點自豪又自嘲的口吻說起對於城市或台灣或文化或方向感的無知,感到無法理解,但也有點佩服竟然可以用優越的態度看待無知,可惜這樣的方式只會加深無知,惟需要察覺到該彌補的無知範疇、能承認不足去學習、發問,才能追求知能的持續成長,富足心靈的成長,也許還有機會添增應對生活技能,有機會延展生命的寬度。

我一直覺得我的人生目標是追求「自在」,順應著命運尋覓平衡之道,冀求孔子的「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所以我持續小心地磨圓我尖銳極端的深層想法,保護我敏感的重感情特質,努力不死眼、不執著,縱然一路走來不免有些遺憾,但也沒有什麼太後悔的。現在也許比較能夠駕馭情緒和理解人際關係,更需要重新開始累積更多能量,幸運地看見司徒達賢提倡「知能的持續成長」,真值得記在心底並學習追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n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