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友Keya曾陸陸續續送我很多日本作家的作品,《最惡》我擱在書櫃裡好久,因為那陣子剛看完東野圭吾的《惡意》,一方面對於日本作家挖掘陰暗和描寫心理狀態的功力深感佩服,但一方面也因為其所揭露的內容而從內心感到不安,就如同肆無忌憚大吃大喝的春節期間若看見非洲貧童的新聞畫面一樣。

 《最惡》將近五百頁,份量不輕,在此以前,我不曾看過奧田英朗的著作,坦白說也很久沒看將近五百頁小說了,但《最惡》讓我兩個晚上就翻完,故事的開端詳細鋪陳三名主角的背景,輪流採用不同的立場陳述,然後終交錯會合迸發火花,日本文學看多了,對這樣的方式應當都是熟悉的,但是越往下看就會發現奧田英朗在這樣的手法裡操控著節奏,彷彿電影橋段般先鬆後緊,掀起高潮震悸後仍殘餘驚,奧田英朗才緩緩地收拾局面,並神奇地在最後以充滿重生般的畫面作結:

不知道是不是起風了,灰色的雲朵緩緩的飄移著。

望向遠方,雲層中到處都有破洞,陽光就從那裡射出來。

在一片建築物中,只有伊動超高大樓享受到陽光的洗禮,宛如好幾顆寶石般閃閃發光。

真正的夏天馬上就要來了。 

小綠面對這片美景,不禁看得入神了。

 

雖然如此,看完《惡意》還是後勁十足地在我看完後幾天於心中發酵著,因為就如附錄池上東樹的解說所言:「奧田英朗的小說既有十九世紀寫實文學的傳統,又具備映象和心理描寫的爆炸力。這也就是奧田英朗示範作小說的嶄新和強勢之處。當然,除此之外,還包括充滿詼諧的角色描寫、寫實的細膩筆觸、對於人物和事件逐驅緊湊的巧妙敘述,以及深入探討現代人精神狀況的尖銳主題等特色。」奧田英朗針對社會底層人物萃取靈魂之精隨,把深層的心理狀態描述極為生動詳細,書末記載主要參考文獻:《銀行異端兒的值班日記》、《加油!日本最底層企業》、《日本監獄實態》等等書目,很多人以為只要觀察和想像再加以虛擬構築就可以寫出好的小說,殊不知真正成功的作品背後還有研究的苦工,所以當我看見書目列表時,心中對於奧田英朗的敬佩更為加倍。

 

《最惡》可貴之處在於人物的描寫和情節,但是並沒有耍花槍賣弄文字,甚至連修辭和意象的運用都極少,平實易懂,偶爾點綴一些像感慨又像道理的字句,譬如:「小綠認為歐巴桑應該不會去深思自己心虛的原因,如果她懂得自我返影就不會胖成那樣了。」不是歧見,但是如果對於外在縱容得太離譜的人的確往往對於內在也不懂得檢討。

又如:「所謂的客戶,似乎一定要被捧得高高在上才會滿意。」完全就是「花錢的即為大爺」的心態吧?更令我想起以前遇過的一些行銷企劃窗口對廣告業務擺出趾高氣昂的模樣,這些人不過是經手公司錢財,端高架子實不必要。

還有:「一個人在朋友間的評價,與他在社會上的評價是毫無關聯的。朋友之間通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因而能夠互相了解。問題在於你要如何與價值觀;利害關係相異的人取得共識「在黑暗世界生存其實和活在光明世界一樣,都是需要付出相當精力的。」其實道理也都很簡單,但出現在小說裡形同不囉唆卻有力的珠璣。

 

看完書,翻回封面,封面上小字寫:

前途一片黑暗,沒有出口。

這樣的人生該持續下去嗎?

 

小工廠老闆、銀行女職員與小混混,

當原本毫無交集的三個人在人生的岔路上相遇時,

命運開始失速下降,墜入最糟糕的結局……

 

黑夠深、暗夠濃,當人生卻如同夜風中的火車毫不遲緩地前進,乘坐在人生列車上的人在無助、無力的情境下被激發異常的反應和行為,故事開始成形,當歧端遇見歧端,始催化出更奇異的情節,故事才成為故事。

 

我衷心推薦《最惡》這本小說,卻也誠懇建議適逢低潮心境不宜閱讀,以免產生精神副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n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