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月賢伉儷領我們到一家非常非常特別的餐廳-「勺勺客」,專賣陜西菜,中國菜系別很多,可能因為台灣先民淵源和地域關係,一般還是和廣東菜、江浙菜較熟絡,我回家上網查詢才曉得這也是一個頗有特色的菜系,豐富得令人想一探究竟。
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80
在台灣目前好像僅有阿月賢伉儷帶我們去的「勺勺客」以陜西菜為號召。
「勺勺客」官網http://www.shaoshaoke.com/index.htm

阿月選的位置是在二樓陽台擴建空間中只擺著一大一小桌次中的小圓桌,很巧的事才開飯沒好久,我就發現隔壁大圓桌中竟有一位工作上認識的朋友,小聊一下才發現原來在延吉街還有一家「勺勺客秦味館」,但我們去的仁愛路巷弄裡頭這家可是正宗老店,食客以油性筆簽下的各式各樣圖文幾乎通體佔據牆面、天花板,像高雄海之冰的擴大版,阿月貼心的鎖定了幾道推薦的五道特色菜和兩碗泡膜,我則添了一道野蔬,另外大家分食三碗白飯,就這樣三位男士、兩位女士撐開了肚皮。

撇開招待的兩樣小菜不說,光第一道上桌的新疆香酥羊串就讓我感覺到「勺勺客」的貼心,據阿月說餐廳部分菜色會因應桌次客數做數量和價格的調整,如此一來我們不必多花錢買下全份八支,也不會只購買了半份四支委屈了誰吃不到整支肉串,一人大剌剌喀掉一整支,胃口都打開了;另外讓我很大開眼界的就是「泡膜」,扎實好中國北方的食物,那踏越千年萬里帶來的新鮮感遠比許多原生距離更遙遠的歐美食品還擴增數倍,真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去過北京的阿月解釋說大陸北方人將此作為早餐,雖然吃法多種但總還是就也還是泡膜和肉湯兩者的變化,我忽然想起了據說傳自潮州可搭配油條、白飯的新加坡肉骨茶,那原也是一種早餐吃食,可是因為泡膜的硬實緊密,表現了天候帶來的實際生活影響,所產生的食物和南方風味大不相同;而堪稱「勺勺客」最著名的炙子骨排,黑不隆咚一大塊連皮帶骨都好吃,沾滿胡椒等香料的外皮咬入口一路香酥到心坎,連著裡頭嫩細的肉一塊兒吃,齒頰留香,扒上一口白飯,襯得米飯微微甘甜了起來,而蔥椒魚片和虎皮燴更是下飯,台式快炒通常不脫蔥、薑、蒜、辣椒,可能有時候還添有香油、麻油等調味,但是陜西菜還有像孜然等我平時較為生疏的香料,光是椒類就有不曉得是什麼品種的紅辣椒、花椒、胡椒等等,豐沛的香氣在咀嚼之中蔓延,經此洗禮以後再以餐廳招待的水果和阿月點的奶香小饅頭收口,喝幾杯茶聽阿月賢伉儷苦行軍般的蜜月經驗,夜晚就這樣越來越讓人感到美好!

不過雖然當晚幾乎每道菜都香氣濃郁得令人印象深刻,稍感可惜的是因為我們臨時起義到「勺勺客」用餐,吃不到好些預定才能享有的菜色,阿月念念不忘的「蒙古炸奶豆腐」就是一例,讓我忍不住把邀集友人重返「勺勺客」用餐這件事掛在心頭上,希望下一次可預訂一桌豐盛的菜餚,想必將更加歡喜滿足。

風味甚好的新疆香酥羊串微辣,不曉得大漠英雄好漢是不是豪氣地配酒大啖呢?

泡膜剛上桌裝在夾著註明湯頭木夾的碗中,服務生交代要用手掰成玉米粒大小。

眾人七手八腳剝了兩份泡膜,手指都有點酸,阿月說大陸熟稔這項吃食的人動作可快了!人家可是一人一份填飽肚子的。

服務生將底部鋪滿剝好了的泡膜的碗拿回廚房,再上桌加有青菜、大塊牛腱、香滷鴨血、寬板綠豆粉絲的雙紅湯底香氣四溢。原來小小的泡膜通通吸飽湯汁膨脹了起來,不至於像麵疙瘩富有麵香嚼勁,但每一口都汁液飽滿的彈牙,我覺得美味有過而無不及。

另一碗泡膜則注入我們所選的燒羊肉鮮湯底,湯頭清淡得讓已經先嘗過雙紅湯底即便喝了幾口茶還吃不出深刻,但覺得是清爽宜人,需要稍加咀嚼的帶皮羊肉在久咬之後也不腥羶,想來羊肉料理要這樣親和也是難得。

服務生上菜時說是宋徽宗壽宴菜色的炙子骨排,別添懷古之情。

同被「勺勺客」列為「仿古菜餚熱炒」的蔥椒魚片,據說是慈禧吃過的。

虎皮燴是嫩豆腐做出來的料理,是重口味很適合下飯的熱炒。

燴炒半天花的「半天花」是檳榔花,我只曾在原住民風味餐廳吃過,沒想到「勺勺客」也有這項好吃的菜。

鮮奶小饅頭就是沾裹煉乳的炸銀絲卷,壓在最後甜嘴,安撫初嚐新口味卻將收兵的心和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n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